2021年11月9日,“首届中国数字金融峰会暨区块链创新论坛”在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由财联社主办,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科创板日报联合主办,链证经济、区块链日报、陆家嘴区块链金融发展联盟、华链科技承办。
以《元宇宙时代下,数字金融的转型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第二场圆桌论坛由链证经济CEO、Koioz Capital创始人罗梅芳(Fiona)主持,水滴资本创始合伙人郑玉山、Cabin VC副总裁张彤、易居(中国)区块链科创中心总经理林冬成、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钱梦蝶四人齐聚一堂,发表了精彩的观点。以下为现场圆桌论坛实录精选:
主持人Fiona:人类社会已由信息时代快速迈入以开放、共享、协作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科技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之2020年以来疫情常态化防控倒逼,大众金融消费行为线上迁移态势凸显,“数字中国”建设如火如荼。对于金融领域而言,在政府部门的鼓励支持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推动下,金融业数字化发展一直走在前列。数字技术已经在金融服务中广泛应用,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撬动金融机构转型变革的全新杠杆,数字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
主持人Fiona:当前,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不断突破,成为撬动金融机构转型变革的全新杠杆。那么,数字金融具有哪些技术底层作为支撑?
郑玉山:区块链技术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种技术。银行的系统可能没被篡改过,但不代表没有被篡改的风险,仅仅依靠原有的金融系统,无法做到完全让消费者放心。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金融系统进行改造,现实中“存款利息消失”与“存款被质押”等情况不可能发生。很多区块链系统存在并运行了超过10年的时间,没有发生过账本消失、账本篡改等事件,直接证明这套技术系统是可行的。在现阶段,安全可信是数字金融的主要关注点,效率等层面传统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经做得足够好。
水滴资本创始合伙人郑玉山
张彤:近些年,很多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的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形态,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已对金融机构的业务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区块链,首先要肯定的是区块链技术对数字金融的贡献,区块链技术底层包括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在链层之上是智能合约的架构,也称协议层,公有链及联盟链主要解决资产‘确权’的问题,也就是说确保资产是真实所有的,而协议层要解决资产‘流转’的问题,也就是数字资产通过算法可实现分割、交易等功能。数字资产将成为金融服务和未来市场的一部分,区块链起到了强支撑作用。
Cabin VC副总裁张彤
林冬成:在此我想重点谈论两个底层技术:去中心化和数据存证。现有金融体系建立在多级中心化系统串联的基础上,其缺点是效率低下(多级串行调用),且运营成本很高(多方对账),而去中心化技术则可以实现点对点直连,并基于多方共识技术可实现实时对账,从而大幅提升交易效率及安全性;另外,去中心化技术还可以重构合作关系,使过往存在竞争关系的主体间,有效共享数据及共建规则,从而消除合作过程中的互不信任问题。至于数据存证技术,举例基于共享账本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可以将金融机构拉近到产业协作第一线,使其实时可靠的掌握每一笔交易过程及状态,从而大幅降低风控成本,更可以使监管方穿透每笔交易,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易居(中国)区块链科创中心总经理 林冬成
钱梦蝶:数字金融强调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它的底层技术即金融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区块链、5G等。这些技术也是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随着金融对于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加,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可否认的是金融业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科技。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钱梦蝶
主持人Fiona:在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资产数字化将会怎么发展?
郑玉山:第一个趋势是区块链化,首先是技术的区块链化,传统的索引、记账都放在区块链上。其次是应用上链,10年前区块链技术主要运用于转账,5年前开始区块链逐渐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区块链+”层出不穷;第二个趋势是资产上链,比如银行票据上链,区块链能实现良好的资产流通性,为金融行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实现。区块链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替代,而是能作为一个资产上链的载体。未来区块链能实现个人发行锚定实物的资产,但需要结合政府部门、金融行业的监管与探讨。
张彤:我认为新的技术肯定可以给现有产业带来优化与升级,我们说的传统金融业务都是围绕着商业银行的账户开展的,而在数字金融时代,原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升级成为了公钥私钥体系,这在金融史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相当于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支撑区块链技术安全运行的是一整套复杂的可信技术和密码学方案。并且还应运而生了数字资产,资产数字化后,资产属性变得多样化了,变得可分割、可流动、可标准化,打破了原有传统金融源文件中的资产界定。
资产数字化离不开金融科技的运用,我们知道证券是人为创造的让底层资产流动起来的符号表征,证券的意义在于为资产创造流动性,但是有了资产数字化之后,因为数字资产的天然流动性,就无需证券这一概念,相应的监管体制也随之消失,举个例子来说数字资产与证券的差别,电子票据是纸质票据的一种数字化表达形式,它应该称为证券,它记录的是作为流通工具的部分信息,并没有记录合同、物流、发票、税务、保理等与真实贸易背景相关的信息,而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资产应该是原生的,包含全量信息、以数字形式展现,并且可实现资产流转。
林冬成:区块链区别于另外三项技术,其他技术都是作用于生产力本身,而区块链则作用于生产关系。目前的中心化技术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需要产业融合的各个企业主体之间,因为互不信任很难实现生态共建,毕竟中心化系统的控制权始终控制在少部分角色手中,而去中心化技术,则赋予所有参与方共同的数据能力与规则参与权,因此可以大幅降低企业间的信任阻碍,再结合隐私计算等技术,可以快速实现产业融合乃至社会治理升级。
主持人Fiona:在数字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拥抱监管?资本的角逐与落地的规范过程中,数字金融相关的机构应该注意些什么?
钱梦蝶:我们看到,从2016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开始,数字金融领域迎来了监管政策的密集期,同时,多项针对数字金融业务层面的强监管政策纷纷落地,在2020年开启了“强监管元年”。 互联网贷款新规重磅来袭(2020年7月17日,为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推动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平稳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颁发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办法”的出台,不仅是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正式被纳入监管范围,连同围绕商业银行线上贷款业务的其他生态和其他业务也同样被纳入监管范围。
2021年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与合作机构共同发放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指标和限额指标,禁止地方性银行跨区域经营,同时豁免了民营银行等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的银行,将信托公司纳入同类监管,严禁风控等关键环节外包等),民间借贷迎来史上最严“利率红线”( 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网络小贷新规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办法明确了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在注册资本、控股股东、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应符合的条件。规定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贷款金额方面,办法要求,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当根据借款人收入水平、总体负债、资产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使借款人每期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贷款用途方面,办法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应与借款人明确约定贷款用途,并且按照合同约定监控贷款用途。网络小额贷款不得从事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不得购房及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等。办法督促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强经营管理,规范股权管理、资金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等,依法收集和使用客户信息,不得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商业银行法》迎来第三次修订,互联网保险驶入规范快车道(只是,互联网保险野蛮生长潜在的风险,监管机构开始重视了。比如未来的偿付问题需要重点考虑。有的公司,产品很好没话说。但监管很担心,你现在实力没有那么强大,卖出去这么多的产品,以后怎么履行承诺?2021年10月22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等等。在监管之下,应合规开展业务。
具体而言,数字金融相关机构,一是传统金融机构,从事支付、融资、投资、理财等业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更多关注数据合规、信息安全、反洗钱。二是金融科技企业,即研发、运用金融科技,包括人工智能企业、区块链技术企业、大数据企业等,业务方向应合法合规,比如人工智能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区块链企业应链币分离,大力研发应用场景,远离传销犯罪、挖矿类非法金融活动。三是大量非金融企业进入金融行业,这些企业应加强对金融监管规定的学习,并积极获取金融牌照,避免非法经营。
郑玉山:传统金融与新兴的数字金融都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金融行业本身容易存在泡沫。数字金融的诞生是领先于法律的制定,第一要参考西方国家的做法,比如很多企业会用资金反哺、推动立法,这方面在国内是缺失的,第二是从业者要保持初心,守住底线,就不需要担心监管带来的烦恼。
张彤:金融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容易衍生金融风险、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等问题。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数字资产的属性多样性、融合创新均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和挑战。面对新型数字资产,各国监管部门各不相同,一方面认可它的创新意义,另一方面却又担心不可控。实质上,在数字化技术的手段下,数字资产不仅可控,而且监管可以做到更加精准。
林冬成:公链技术通过匿名钱包等技术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从而成为洗钱受贿等行为的温床。而我们在推进联盟链应用落地过程中,则积极邀请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参与规则及数据结构共建,不仅仅是为了更加合规,更希望借助权威机构的介入,实现快速构建业务标准,形成产业联盟的目标。
主持人Fiona: 在元宇宙的背景下,数字金融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郑玉山:这个世界正在不可救药地走向虚拟化,现在的年轻一代已经适应了元宇宙的环境,更加适应虚拟化的未来。在这样的元宇宙背景下,从创业者的角度看,如果能结合DCEP国家数字货币,在元宇宙中做支付或者跨链支付是非常好的方向。
张彤:我这里想引用霍局长的观点,我们非常认同,一是金融风险的传导速度可能更快、传播面可能更广、复杂性危害性可能更强,将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二是多技术融合应用、多场景融合发展,与之相应的数字金融人才不足的短板亟需补足。因此,人才培养也很关键。
钱梦蝶:元宇宙从应用到生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字金融涉及到主要是信息安全问题。目前国家加大了监管力度,数据不合规会产生行政责任:央行上半年开出了信息安全方面的31张罚单、民事责任:引起信息泄露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刑事责任:刑法上规定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侵权公民个人信息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如何做到数据合规?需要建立合规组织、对产品及业务流程进行整改、进行等级保护、密码安全性评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动态跟踪监管规定。
林冬成:今天数字金融和区块链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模式证明与现象级应用的缺乏,特别是去中心化思想在我们这个以中心化为传统的文化背景下,被市场和大众接受变得更加困难,造成大部分联盟链应用只有链而没有联盟,因此如何达成模式共识,构建业务联盟,成为当下区块链助力数字金融最重要的工作。
主持人Fiona: 各位嘉宾分别从资本、法律、技术以及项目实操等视角来阐述元宇宙时代下的数字金融转型机遇与发展挑战。应着这样的发展趋势,链证经济联合业内头部机构和专家,即将推出元宇宙重磅力作——《元宇宙探险与掘金之旅》(暂定),将告诉大家真正的元宇宙将是什么,如何在元宇宙时代下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敬请期待!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本文来自:LDNews
不代表LDNews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andu24.com/archives/9581.html